喜报——恭喜我所5名研究生荣获中科大首届科教融合学院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发布日期:2021-01-27 浏览次数: 【大中小】 【关闭】
2021年1月8日,“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教融合优秀研究生奖、优秀导师奖评选管理暂行办法》(校研字〔2020〕103号)和各科教融合学院前期推荐的2020年度优秀研究生奖候选人申报材料,组织校内相关合作院系评审专家开展了客观、公平、公正的研讨评审。经校内专家组评审表决,共有11名科教融合学院研究生荣获中科大首次组织的科教融合学院优秀研究生奖,其中我所陈健、凌思思、王振国、杜煜、刘承龙等5位研究生获此奖项。
获奖者介绍
陈健
年级:2020级博士研究生
专业: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导师:赵志刚研究员
陈健同学主要从事电致变色材料合成以及电致变色器件的开发,针对无机电致变色器件颜色单调、功能单一等应用瓶颈问题,聚焦于氧化钨基电致变色器件的多彩调控开展系统科研工作。包括:推动氧化钨基法布里-珀罗干涉腔的多彩电致变色技术和其他先进能源、环境和电子技术进行融合,将其应用在新概念能源器件的设计上,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智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首次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颖的“双面神”电致变色器件,可在不同电压下正反两面同时展示出不同的颜色变化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为电致变色在仿生领域做出重要参考。目前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SCI高水平论文1篇(Nano Letters),与他人合作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专利3项,包括1项PCT专利。
凌思思
年级:2019级博士研究生
专业:细胞生物学
导师:王强斌研究员
凌思思同学近两年来主要定位于近红外二区活体影像技术围绕着肿瘤的诊疗一体化方向开展并完成了一些工作,包括构建了基于pH响应的多组分智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肿瘤的精准诊疗,实现对腹腔转移瘤精准定位的同时高效的杀伤肿瘤组织并显著延长了小鼠的寿命,同时构建了基于酶响应的近红外二区纳米探针用于神经母细胞瘤的术后及术中的快速无创检测,实现了更快,更小,更高效,并且高阳性率的肿瘤组织的检出,相关工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Angew. Chem. Int. Ed.上。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文章Angew. Chem. Int. Ed.,以合作作者身份发表其他Sci文章三篇。
王振国
年级:2019级博士研究生
专业:物理化学
导师:马昌期研究员
王振国同学通过对银线油墨流变特性的调节及凹版印刷工艺的优化,实现了像“印报纸”一样高效地制备大面积均匀的光电性能与刚性ITO相当的高性能的柔性透明银线电极,并用该电极制备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成功打破了效率记录。该电极同时在触控膜、智能窗户、加热膜等领域具有巨大的产业价值。目前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论文一篇,其他参与合作文章4篇,申请专利3项。
杜煜
年级:2020级博士研究生
专业:物理化学
导师:张学同研究员
杜煜同学近年来在氧化硅气凝胶的分子设计、材料合成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地研究,包括:创造性地将氧化硅气凝胶的动态组装与反应纺丝相结合,实现氧化硅气凝胶的纤维化及光学性能的调控;构建网络骨架增强的凝胶结构实现氧化硅气凝胶的常压干燥。这些研究成果为气凝胶的形状设计,增材制造以及柔性可穿戴的发展提供了简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并为基于低粘度无机纳米粒子的连续纤维化开辟了一条潜在的途径。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ACS Nano上。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1篇,其他参与合作文章1篇。
刘承龙
年级:2018级硕士研究生
专业:化学工程
导师:赵志刚研究员
刘承龙同学在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可穿戴柔性储能器件,致力于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升与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设计了核-壳结构,发挥核层和壳层的协同作用,通过高导电性PPy包覆层,提高Fe2O3的导电性;(2)为了解决非活性材料对比容量的影响,并从本质上改变Fe2O3的导电性,对Fe2O3进行元素掺杂,使禁带宽度变窄,提升导电性;(3)为了解决低比表面积导致的低载量问题,制备了MOFs衍生的高比表面积多孔碳交联Mn2O3@C正极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优异导电性的碳交联骨架提升了Mn2O3的导电性。目前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5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包括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Electrochimica Acta。同时也参与了多项合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