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研究生导师特辑 | 张智军:用匠心守护初心
发布日期:2022-01-11 浏览次数: 【大中小】 【关闭】
一、个人简介
张智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老师带领团队围绕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以及干细胞再生医学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国际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共引用6300余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超1300次。“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2,2016)。曾荣获苏州工业园区科教领军人才以及日本学术振兴会Invitation Fellowship等荣誉。近年来主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以及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科研课题。
二、为师理念
“有情有义、有规有矩”。前者是指不忘初心、积极奉献的科研报国情怀,精诚合作、信守承诺的情义和团队精神;后者则是指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中科大以及苏州纳米所各项规定,恪守科研伦理。
三、育人事迹
挑战自我,不断学习,带领学生开辟新领域
张老师在国外十年求学及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但研究所在建设初期,从事纳米生物医学及纳米安全性研究的科研人员较少,这影响到全所相关领域的学科布局与均衡发展。了解这一情况后,张老师主动要求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调整为纳米生物医学及安全性研究。当时无论是相关专业知识储备还是实验硬件条件都极具挑战,课题组新招收的工作人员和研究生,对该研究方向感到信心不足。张老师以身作则,带领大家边学边干,共同提高,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假期也基本上在实验室度过。这种亲力亲为、勇于挑战的精神鼓舞了同学们,提高了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新型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课题于2008年下半年启动后,经过课题组师生的共同努力,很快取得了进展。承担该课题的一位博士生2009年初开始参与该课题,1年半就在国际刊物Small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并多次被评为该刊物引用TOP10,目前两篇论文引用分别超1300次及400次,成为国际上石墨烯纳米载药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由于博士论文成果出色,该博士生也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及中科院南京分院伍宜孙奖学金,现已成为某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老师等申报的“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荣获2016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张智军研究员和所指导的博士生分别为第二、第三获奖人)。
近年来生物材料与干细胞研究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解决组织损伤修复等重大临床需求的新策略。鉴于此,张老师从研究所和课题组长远发展考虑,对课题组研究方向及时做出调整,在继续扩宽、深化纳米载药研究的同时,及时布局了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面对这一新挑战,张老师毫不畏难,带领学生对神经干细胞3D打印用于脊髓损伤修复这一世界性难题进行攻关。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体内实验实现了神经干细胞的3D打印用于脊髓损伤的有效修复,该工作发表在国际一流刊物Biomaterials上。承担该课题的博士生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工作后,获得了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荣获在韩国举办的第八届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最佳墙报奖(ICBEB 2019)、全国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博士生论坛优秀奖(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优秀墙报奖(2017)以及中科大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等。
严格要求,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纳米生物医学涉及化学、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以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课题组招收的研究生多为化学或生物学背景,对纳米-生物界面相互作用本质和规律理解不够深刻,课题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张老师要求大家首先要刻苦钻研,深入系统学习相关新知识、新手段,掌握前沿发展动向,提高实验技能。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在课题组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支持大家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访。通过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高学术洞察力和执行力。针对部分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实验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张老师严格要求,多措并举,提高大家的科研能力,达到中科大和苏州纳米所的研究生培养及学位要求。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张老师指导的学生荣获中科院院长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奖励。另外,对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具体困难的同学予以特别关注、关心,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同学们能够静下心来,钻研学业,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在积极鼓励大家增强独立开展创新性工作的同时,张老师也敢于承担责任,严格管理,对学生中不遵守校所各项规章制度的不良行为予以严肃批评和坚决纠正,维护了课题组良好的学习风气。
积极参加研究所学科及学位建设
回国初期张老师就积极参与研究所的学科规划制定和学位点申请和建设等。2010年10月张老师代表研究所赴京参加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硕士点申报答辩并成功获批,成为研究所最早获得的学位授予点之一。从2010年至2018年期间,担任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积极参加纳米所学科和学位建设,参与所学位条例的制定和修订。经常参加所内研究生入学面试、中期考核以及学位答辩等活动,为研究所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