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研究生导师特辑 | 秦华:以育人之心,逐星辰之旅

发布日期:2022-01-11 浏览次数: 【关闭】


一、个人简介

秦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学士学位;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中德联合培养实验物理学博士计划,2001年获慕尼黑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微电子研究中心开展博士后工作,2004-2007年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开展博士后工作;2007年底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组建太赫兹器件与应用实验室,任纳米器件与相关材料研究部主任。

二、为师理念

瞄准科技前沿,不畏艰难;加强基础理论,勤于动手;发现未知未解,精益求精;崇尚学术讨论,教学相长。

三、育人事迹

秦老师自2007年入职纳米所以来,一直把研究生导师当做一个神圣的职业来对待,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思想上、学术上、生活上处处引领学生,不仅是学生学识上的导师,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秦老师十几年如一日,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疆的仁爱之心,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秦老师对学生的培养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坚守科技报国初心

思想政治素质是研究生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也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对提高研究生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为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秦老师特别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常与学生讨论国家政策法规和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自我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思想基础。比如,秦老师教育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和国外的差距,作为半导体专业的学生,要把为国家半导体行业做出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国家一起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搭建育人平台,营造科研氛围

采用“双导师”指导模式,让实验室其他老师参与学生的培养。与对应导师相互探讨学生培养的有效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通过这种指导模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沟通交流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学习上的专业指导,让其少走弯路。同时,秦老师非常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碰撞,经常与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北大、清华、北京理工、中科大等国内外团队合作。并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深度参与到这些合作项目中,调动来自不同学科部门的教授共同指导学生,利用其它学科的研究设备和资源,协同解决相关领域的关键性问题。比如,在与北理工合作的项目中,秦老师安排课题组里的博士生带领几个硕士生和北理工的团队一起制定实验方案,逐个攻破各个难点,稳步推进,最终顺利完成项目验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习到了北理工微波雷达、仿真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在秦老师的培养下,使学生们具备了信息开放、资源共享、设备共用、集体讨论和分工协助等意识。在科研条件上,鼓励科研装备的自主研发,并与国内同行相互支撑,共同提高装备能力水平。同时,秦老师还确保了充足的培养经费和优越的奖助学金体系,保证研究生可以全心投入到科研学习之中。

践行知行合一,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

除了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秦老师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言传与身教并行,悉心指导学生。秦老师是纳米所出了名的“老黄牛”,一直在第一线带着学生进行研究,实验室的编程、设置仪器等均是自己亲自动手。对学生在项目中承担的研究任务,秦老师没有简单地听取汇报、分派任务,而是就问题进行很深入地讨论,层层剖析,和学生一起制定解决方案。去年,实验室来了几名新生,对于学生的选题,秦老师就组织相关学生进行了三次汇报讨论,每次用时都要超过一整天。到了开题的时候,秦老师又让每个学生进行预讲,对PPT上的内容一页一页地进行点评修改,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新生们均表示,遇到如此认真负责的导师,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另外,秦老师还时常告诫学生:科学没有捷径,研究中遇到问题了,也许可以暂时地绕过去,但还是会发现是终究是避不开本质的困难。他让学生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戒浮戒躁,要耐心细致地去做最纯粹的学问。

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除了是学生学术道路上的导师之外,秦老师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联系导师之初,秦老师就会和学生进行面谈,客观讲述本研究组的研究方向和优势、劣势,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述,帮助学生仔细分析自身特点,看看是否合适来组学习。这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学生的关爱。即使是对于不适合到课题组的学生,秦老师也会给予很多建议,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秦老师还会不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在出现问题的苗头时,及时和学生谈心,帮助其渡过难关。在临近毕业时,他会和学生深入地谈心一次或几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秦老师还会教导毕业生:对待工作就像对待毕业论文,要一字一字地仔细修改,参考文献、有效数字、标点符号等都要求认真地对待,这是基础,看似是细枝末节,但是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好,怎么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所成就呢。在生活中,秦老师就像父亲一般给予学生关怀。例如,组里的一位博士生丁青峰,似乎是和苏州这个地方“命里相冲”,来了苏州以后,前前后后因为意外三次住院,秦老师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帮忙挂号、检查,忙前忙后。住院以后,几乎每天打电话关心学生的身体情况,带着师娘来探望学生。2019年底湖北疫情爆发期间,秦老师隔三差五打电话询问丁青峰(湖北籍)家里的情况,嘱咐他不要乱跑,小心感染肺炎,还提醒学生乘着空闲时间看文献写论文。另外,秦老师也知道他胃不好,于是介绍他到熟悉的医生那里治疗,在外吃饭时,会特意点一些养胃的菜。丁青峰说到,来课题组四年多,无时不刻不沐浴在秦老师慈父般的关怀之中,遇到秦老师,真是他一生之幸。附上今年“五一”劳动节前秦老师请学生们吃小龙虾的时候拍的照片。

扫一扫关注我们